湖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立足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依托学校民族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优势,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开设于2005年,现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拥有国家级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在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05名,其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展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培养具有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交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旅游管理技能的结合。课程体系涵盖管理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民族文化概论等主干学科,强调通过实境镶嵌、分段循环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旅行社运营、景区规划等实务技能。毕业生不仅能胜任导游、计调等基础岗位,更具备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与市场预测能力,契合行业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三大特色:
- 多学科交叉:在传统旅游管理类课程基础上,增设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对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力
- 数字化赋能:通过与利君成等企业合作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将VR技术应用于旅游规划、酒店管理等实训场景,突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
- 实践导向:实施"旺季实践+淡季充电"培养机制,学生在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等20余个校企合作基地进行轮岗实习,累计实践时长占专业课程30%以上
校企合作与就业优势
专业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平台,与恩施旅游集团、众信旅游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习就业方向覆盖:
- 旅行社:计调、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
- 景区管理:资源开发、游客服务系统优化
- 酒店业:前厅运营、数字化管理决策
近三年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就业率达68%,其中37%进入管理层岗位,平均起薪高于省内同专业水平15%。校企合作单位优先录用机制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职业发展通道。
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
专业依托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以博士为主体、行业导师为补充的师资结构。17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47%,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6项,主持旅游景区规划20余个,年均科研经费超百万。教学团队独创的案例库教学法,将咸丰唐崖土司皇城等本土文旅项目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实现理论教学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动态对接。
区域服务与学科影响
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具有民族旅游研究方向的本科专业,其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恩施州"全域旅游"战略。师生团队参与设计的清江流域生态旅游带规划、土家吊脚楼非遗活化利用方案等项目,已产生经济效益超2亿元。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使专业在2025年跻身中国区域一流专业行列,成为支撑武陵山区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