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展现出系统化布局与创新实践。随着DeepSeek-R1模型的引入和AI"源小新"智能助手的落地,该校正通过课程改革、实训平台搭建和校企协同等多维度推进专业建设。这一过程中,既注重语义理解与数据处理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强调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的精准对接。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该校形成了"四层递进"的模块化结构:
- 专业基础课程包含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等7门课程,奠定算法基础与编程能力;
- 专业核心课程聚焦机器学习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与应用等实战型内容;
- 专业拓展课程设置嵌入式系统、智能产品营销等选修方向;
- 专业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实习与岗位实习实现学用贯通。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确保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运维、智能系统开发等岗位核心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人工智能研究所和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多层级实训平台:
- 校内建成移动机器人工作室、电子工作室等专项实验室;
- 联合商汤科技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引入企业真实项目;
- 与欣旺达电子共建锂电科技学院,探索新能源场景下的AI应用;
- 获批人工智能训练赛项集训基地,形成"以赛促学"机制。这些平台配备总值超1500万元的实验设备,支持学生完成边缘计算部署、模型微调等前沿技术实践。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三双驱动"策略:
- 双师型教师团队包含洪城工匠、省技术能手等专家,近五年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00余项;
- 双元培养模式通过DeepSeek-R1满血版与校园场景定制版双系统训练,提升技术迁移能力;
- 双证书制度将1+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考核,2025年专业学费调整至10680元/年,反映教学资源投入强度。
智能化应用成果已渗透校园服务场景:
- AI"源小新"基于检索增强框架与分布式本地部署方案,实现入学咨询、行政事务查询等服务的秒级响应;
- 在专业建设决策中运用智能推荐算法,动态优化招生计划,2025年陕西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招生2人;
- 构建大模型辅助教学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升课堂互动效率。这些实践使该校成为江西省首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院校之一,其光伏工程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两大省级骨干专业已形成AI赋能特色。
未来发展规划显示,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计划三年内开发校本教材,并将人工智能课程从选修升级为必修。通过深度求索开源生态的接入,构建覆盖教学、科研、服务的智慧校园生态体系,为区域产业输送更多掌握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