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程学院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该校为响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而设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依托新能源学院的学科交叉优势,聚焦新能源全产业链核心环节。该专业在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应用型榜单首位,其培养体系深度融合材料科学、能源电力与化工技术,形成了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协同与科研平台支撑,专业毕业生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5%。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服务新能源发电、储能材料、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产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掌握材料制备工艺、器件封装技术及测试表征方法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围绕新能源材料制备—器件开发—场景应用的全流程设计,重点强化学生在光伏组件、化学电源等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可进入晶科能源、三安光电等龙头企业从事研发与管理工作,就业领域覆盖新能源、电力、信息等多个行业。
课程体系与核心模块
专业课程设置以材料科学基础和半导体物理为理论基石,构建了三大核心模块:
- 材料制备技术:涵盖化学电源工艺、材料合成与制备等课程,强调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调控;
- 器件开发实践:设置光伏组件与工艺、半导体器件与工艺等应用型课程,结合校内新能源材料测试分析实验室开展实训;
- 跨学科拓展:引入能源互联网和减污降碳化学工艺等方向课程,依托辽宁省新能源光电材料制备与分析工程研究中心推动学科交叉创新。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新能源学院拥有45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博士占比达44%。团队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学术头雁等高水平人才,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发明专利22项。学院建有4个省市级科研平台,重点开展储能材料化学、能源转换减污降碳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本科生提供参与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的实践机会。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专业通过“储能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和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等平台,与五大发电集团、国网辽宁电科院等企业共建10余个实习基地。校内配置新能源材料制备实验室、光伏发电综合实验中心等15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近5000万元,支持学生完成从材料合成到器件性能测试的全流程实训。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如特变电工示范基地,将企业真实课题引入毕业设计,显著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招生与竞争力
该专业在辽宁省物理类本科批录取中,2023年最低分为471分/全省56729位次,选考科目要求物理+化学。其应用型培养特色在同类院校中形成差异化优势,2025年校友会排名超越盐城工学院等高校,凸显行业认可度。学生可通过创新创业中心参与“互联网+”等赛事,近年获得能源能效全国第二名等荣誉,进一步拓宽职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