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学院作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中药学专业以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为办学定位,依托"中华药都"亳州的中医药产业优势,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中药学+"学科交叉模式,形成了覆盖中药材种植、炮制加工、质量检测、新药研发的全产业链教育链条,为区域中药产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以中医药思维培养为核心,构建了三级课程模块:
- 基础理论模块包含中医学基础、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着重夯实学生中医药基础理论;
- 应用技能模块设置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药事管理学等实践性课程,强化标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能力;
- 创新拓展模块通过中药新药开发、中药材GAP种植技术等前沿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院创新开设了中药制造技术与应用微专业,联合济人药业等知名企业开发《中药识别》《中药物料管理》等特色课程,实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工程师"的双重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三平台联动"模式:
- 校内实验平台依托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设备,开展中药指纹图谱分析等18项综合性实验;
- 校企协同平台与古井集团等82家企业共建现代中药产业学院,实施"双导师制"项目化教学,近三年完成横向课题115项;
- 创新创业平台通过中药材检验检测研究院孵化学生项目,2024年学生团队在"互联网+"大赛中斩获省级金奖2项。这种"做中学、学中创"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93%。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体现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师团队攻克了白术连作障碍等技术难题,开发出弱碱水中药保健品等创新产品,近三年获专利271项,其中发明专利62项。学生参与编纂的《亳州道地药材图谱》被纳入地方标准,开发的亳芍质量追溯系统在30家企业推广应用。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使该专业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98%以上,毕业生在华佗国药等龙头企业担任技术骨干比例达41%。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院实施"双能型教师培养工程",现有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34%,省级教学名师1人,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2人。创新采用的"三三制"授课模式(理论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各占1/3课时),确保教学内容紧贴产业前沿。2024年校企联合开发的《智能制药设备虚拟仿真》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