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目标,形成了产教协同、实践导向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自2019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以来,依托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构建了覆盖智能感知、算法开发、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学校通过智能技术学部和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将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入多学科交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
在专业特色与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方向,设置《人工智能与智能决策》《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等核心课程,强调算法设计与工程实践的双重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模块+方向模块"架构,包含:
- 智能感知与模式识别
-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 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
- 智能系统设计与运维通过自动驾驶V2X基地和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学生可参与地下停车场自动泊车、障碍物检测等真实项目开发。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学院与上海京颐科技等1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2021年获批上海市重点建设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智能机器人、工业视觉检测等关键技术,形成"课程-项目-竞赛-孵化"的递进式培养路径。2025年成立的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已布局AI+创香、AI+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等交叉领域,其中智能调香机原型机项目实现人工智能在香料研发中的创新应用。
在国际化培养体系构建上,专业采用"3+1"和"2+2"跨国联合培养模式,与海外高校实现学分互认。通过引入ACM/IEEE课程体系,设置《Python与数据分析》《云平台技术与开发》等双语课程,培养学生掌握TensorFlow、PyTorch等国际主流开发框架。学院聘请卢策吾等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定期举办国际学术工作坊,使学生接触具身智能、多模态学习等前沿方向。
就业竞争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毕业生可胜任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算法优化等岗位。就业数据显示,约30%毕业生进入腾讯科技、上汽大众等头部企业,15%任职于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科技部门。特色培养方向如自动驾驶系统开发,使学生掌握从传感器融合到决策规划的全栈技术,薪资水平高于行业平均值20%。
面向技术变革前沿,学校持续推动科研范式改革。通过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开展移动机器人SLAM导航、多机协同等课题研究。在AI+氟代制药方向,运用强化学习优化分子合成路径,已申请发明专利6项。这种"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使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同步提升技术创新和商业转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