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在小学教育领域的布局体现了高校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作为一所城市型综合大学,其教育科学学院与附属小学形成了从师范生培养到基础教育实践的完整链条。通过"校地共建"机制和"两自一包"管理模式,该校既承担着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重任,又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构建起涵盖理论教学、实践研究、社会服务的立体化教育生态。
在专业建设方面,成都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以百年师范底蕴为根基,形成独特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采用"1+2+1培养模式":首年通识教育奠定人文基础,第二、三年分设语文、数学、英语等方向深化学科素养,最后一年通过教育实习实现知行合一。课程设置突出"四化特征":专业思想教育一贯化、学科知识厚博化、技能训练层次化、教育实践全程化。例如数学方向开设数学建模与数学常用软件选讲,语文方向设置影视文学与小学阅读指导等特色课程,强化教师岗位适应能力。
附属小学作为实践基地,承载着教育创新的重要使命。占地39亩的成都大学附属小学不仅是龙泉驿区重点民生项目,更被列为教育部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其课程体系包含两大亮点:一是"阳光语文"拓展课程群,通过整本书阅读、读写绘课等模块构建语文素养培育网络;二是"创意数学"活动课程,开发数学魔术、创意作业等实践项目,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学校还建有博士工作站,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共建实践基地,形成"小学-大学共生共长"的教研共同体。
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双师型"特征。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团队中既有魏青院长等深耕师范教育数十年的专家,也有廖雨婷这类新生代卓越教师代表。附属小学副校长陈怡作为高级教师,主持省级课题《小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其研究成果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学院特别设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创新班,实施"高校+小学名校"双导师制,通过校友名师工作室培养出获国家奖学金、省级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优质毕业生。
实践育人体系贯穿教育全过程。师范生在校期间需完成8所学校轮岗实习,从班主任助理到副校长实习助理逐级锻炼。廖雨婷案例显示,学生通过参与大运会志愿服务、凉山州教育帮扶等项目,累计服务超660小时,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附属小学则开发《课后三点半——PBL综合实践手册》,建立"五育并举"评价体系,其增值性评价改革获区示范校评估一等奖。
这种"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使成都大学成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教育科学学院每年为川内输送大量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而附属小学的科学教育实验与国际理解教育成果,则为师范生培养提供鲜活案例。这种闭环式教育生态,正是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创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