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立足学科前沿与地方文化特色,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兼具政治素养与艺术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依托赤峰市作为辽文化发源地的独特优势,专业教学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形成了涵盖策划、制作、传播的全链条教育模式,为广播电视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定位,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三大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能在广播影视系统、文化部门从事编导、摄影、编剧、主持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需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与艺术表达能力,同时熟悉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形成符合行业标准的职业素养。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双轨并行: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艺术概论等,夯实学科知识框架。
- 专业技能课程:重点开设影视导演基础、摄影摄像技术、视听语言等实操性课程,配备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与演播厅。
- 特色实践环节:设置电视导播实训(20周)、纪录片创作、剧情短片制作等模块,形成"课堂+工作室+实习基地"三级培养体系。专业教学突出地域文化融合,将红山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案例,并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真实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接触行业前沿技术。
就业前景与发展优势
根据2023年专业评估数据显示,该专业全国排名第69位,毕业生就业方向覆盖传统媒体与新兴领域:
- 主流媒体机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从事节目编导与制作
- 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公司、广告机构担任策划与编剧
- 新媒体平台:网络视频平台负责内容运营与IP开发近三年就业满意度达3.2分(5分制),超过70%毕业生进入传媒相关领域,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央视大型节目制作,体现出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支撑体系与资源保障
专业建设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312人)与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教师中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与草原英才计划入选者。教学设施方面,拥有全流程数字媒体实验室、4K超高清演播室等价值千万的设备集群。此外,通过玉龙人才团队建设,与赤峰广播电视台建立常态化合作,确保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学生可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影视奖项27项,验证了"以赛促学"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该专业在2025年进一步优化了个性化教育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职业规划选修新媒体运营或传统文化传播方向课程。对于有志于传媒行业的考生而言,赤峰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既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又拥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是内蒙古地区培养传媒人才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