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依托长三角新材料产业集群优势,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培养体系。该专业作为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聚焦碳纤维、石墨烯、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领域,形成了从理论教学到产业实践的全链条育人模式。其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技术与高分子材料特性,通过"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长三角新材料产业输送了大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形成了"基础+核心+实践"的三层架构:
- 专业基础课程包含工程制图、高分子物理、智能制造基础,注重材料科学基础理论与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的培养;
- 专业核心课程聚焦高分子材料与配方设计、智能制造技术、化工HSE管理,强化生产工艺优化与品质管控能力;
- 实习实训环节对接新创碳谷、第六元素等龙头企业,开展高分子材料性能检测、智能制造设备操作等实战训练。这种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配方优化、工艺参数设置、HAZOP分析工具等核心技能的同时,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认知框架。
就业前景呈现"高需求、多层次"特征。根据2025年专业排名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中简科技、星宇车灯、海尔集团等新材料领军企业的就业率接近100%。职业发展路径涵盖:
- 技术岗位:高分子材料工程师、检测分析工程师
- 管理岗位:生产主管、品质控制经理
- 研发岗位:配方设计师、工艺优化专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建立的专本衔接通道,使超过60%毕业生可通过继续深造进入材料工程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教学资源配置凸显三大优势:
- 国家级实训基地配备价值千万的在线测厚仪、智能模压系统等先进设备;
- 双师型教师团队包含省级教学名师2人、企业技术顾问9人,近三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
- 产学研合作网络覆盖长三角100余家高新企业,形成"真实项目进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这种资源配置有效支撑了学生对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制备、生物降解塑料改性等前沿技术的掌握。
在培养模式创新方面,该专业开创性地将德国双元制与本土化实践相结合:
- 实施"3+2"分段培养,前三年在校完成理论及基础实训,后两年在企业进行岗位强化;
- 开发"智能工厂"虚拟仿真系统,实现工艺缺陷诊断、设备维护保养等关键技能的沉浸式训练;
- 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支持学生参与新材料配方研发、生产工艺优化等实际项目。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岗位适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