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依托学校"以工为主、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构建了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该专业自2021年获批设立以来,已形成本硕衔接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拥有人工智能研究所和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两大科研平台。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同时注重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对接,培养既懂理论又擅实践的新工科人才。
专业培养体系
专业定位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培养目标明确分为三个维度:
- 基础理论:系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理论与方法
- 技术能力:具备智能系统开发与智能信息处理能力
- 应用创新: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技术应用
课程体系设置核心课程群包括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数字图像处理、智能优化及应用等,并引入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等交叉学科内容。实践环节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理论-实验-项目"三级培养模式。
科研创新平台
学校构建了多维度科研体系:
- 人工智能研究所:聚焦进化计算、神经网络等方向,团队近五年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30余篇,获国际发明奖银奖2项,研发的HARD-DE算法被国际权威期刊推荐为行业标杆
-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中心:围绕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开展研究,团队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项
- 校企联合实验室:与金科信息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等实际应用项目
师资力量与成果
教学团队由孟振宇教授领衔,其团队在计算智能领域的研究具有国际影响力。师资结构呈现以下特征:
- 高层次人才占比40%:包括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等
- 科研项目支撑: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
- 产学研结合:与协和医院合作开发医疗AI系统,与晨曦科技共建智能制造平台
团队在本体匹配技术和进化算法方向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福州智慧城市建设。
发展前景与特色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IT、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九大领域就业,近年升学率稳定在25%以上。专业建设凸显三大特色:
- 新工科交叉融合:将传统工科优势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 地方服务导向:研发方向紧密对接福建省数字经济战略
- 国际化学术视野: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教师参与ChatGPT课程高级研修班等前沿培训
这种"理论奠基+实践强化+产业对接"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具备竞争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