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作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其运动训练专业依托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的优质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2025年招生计划达148人,涵盖篮球、足球、排球等14个项目,其中足球项目招生29人(含守门员专项),展现出对传统优势项目的重点支持。专业建设以竞技体育为核心,构建了从本科到硕士的完整培养链条,2025年新增教育学学士学位授予资格,标志着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升级。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采用"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核心课程包含《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三大支柱课程,同步开设《运动营养与恢复》、《运动损伤与治疗》等应用型课程。课程设计注重:
-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与生物力学原理的结合
- 训练负荷监控与运动生理指标的关联分析
- 竞赛心理调节与运动心理学的交叉渗透这种课程架构使学生既能掌握科学训练方法,又具备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的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凸显"以赛促教"特色,构建了三级竞赛体系:
- 校级赛事:依托高水平运动队开展常态化训练
- 省级竞赛:连续三年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牌数夺冠
- 国家级平台:2024年学生获世界冠军6个、全国冠军16个这种培养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竞技场景中锤炼专业技能,2022年毽球队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斩获7项冠军,创下历史性突破。
专业师资汇聚了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5人,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团队主持开发的德国青训公益课、足球精英教练课等特色课程,通过线上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在教学创新方面,王勇老师团队将健美操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荣获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其"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标杆。
就业导向坚持多元发展路径:
- 竞技体育方向:向省级以上专业队输送人才
- 学校体育方向:培养具备教师资格证的专项教练
- 体育产业方向:拓展赛事运营、健康管理等新兴领域毕业生既可胜任运动队训练指导,也能从事体育科研与管理工作,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随着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专业正探索运动科学与材料工程的跨学科研究,为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