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组成的成本核算是通过多步骤的会计处理完成的。这需要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要素精准归集到生产成本科目,最终形成完整的库存商品价值。整个过程涉及原材料领用、人工成本计提、费用分摊等关键环节,每个步骤的账务处理都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生产领用材料是成本归集的第一步。当原材料投入生产时,需将材料成本从原材料科目转入生产成本。例如领用价值10万元的钢材用于生产A产品,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A产品 100,000
贷:原材料——钢材 100,000
这体现了直接材料的初始归集。若包装物作为产品组成部分(如食品罐装瓶),其处理方式类似:
借:生产成本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直接人工的核算需区分生产工人与管理人员工资。假设生产A产品的工人工资为5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A产品 5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0,000
而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则需计入制造费用,例如车间主任薪资2万元:
借:制造费用 2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0,000。这种区分确保了成本对象的精准定位。
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成本核算的关键环节。该科目包含车间折旧、水电费、机物料消耗等间接成本。月末需将累计的制造费用按合理标准(如工时比例)分配至具体产品。假设当月制造费用总额为8万元,按A、B产品工时比例3:1分配:
借:生产成本——A产品 60,000
借:生产成本——B产品 20,000
贷:制造费用 80,000
这一步骤将间接费用转化为产品的直接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例如动力车间提供的水电费,需先通过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归集,再按用量分配给各产品。假设动力车间发生费用3万元,A产品耗用70%:
借:生产成本——A产品 21,000
借:制造费用 9,0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30,000
这种分层处理保证了成本追溯的完整性。
完工产品结转是最终的价值确认环节。当A产品完工入库时,需将累计的生产成本转入库存商品。假设A产品总成本为25万元:
借:库存商品——A产品 250,000
贷:生产成本——A产品 250,000
若存在月末在产品,需通过约当产量法或定额比例法分配成本。例如总成本30万元,完工产品承担24万元:
借:库存商品 240,000
借:生产成本——在产品 60,0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