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依托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领域,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和智能视觉实训室等平台,强调学生在视觉检测、语音技术支持等场景下的应用能力。作为江西省首批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其课程设置覆盖嵌入式系统开发、工业互联网实施等核心模块,并融入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等新兴方向,为学生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专业培养体系与核心课程
基础能力构建:
- 课程以Python编程和数据结构为基础,强化算法设计与实现能力,同时开设人工智能与Python编程等模块化课程。
- 通过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对物联网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衔接工业互联网的实际应用场景。
核心技能深化:
- 深度学习模型与卷积神经网络(CNN)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图像识别、语音处理等关键技术,例如使用dlib库实现人脸识别系统开发。
- 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课程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智能制造产线的调试与优化,提升复杂系统集成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拓展:
- 学生参与无人机装调检修、智能传感器安装等实践项目,例如在农业场景中部署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土壤湿度与光照参数的实时采集。
- 校企合作项目(如与商汤科技共建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提供真实行业案例,推动学生在视觉分层处理和全局特征提取等领域的创新。
实训资源与师资力量
硬件支撑:
- 校内建有集成电路测试实训室、人工智能工作室等近20个专业实训室,配备工业级3D视觉检测设备和FPGA开发套件,模拟企业级开发环境。
- 校外依托南昌市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岗位实训,例如在半导体制造企业参与芯片版图设计与工艺优化。
师资配置:
- 教学团队包含洪城工匠1人、江西省技术能手11人,其中多人拥有工业大数据科教融汇创新中心研究经验。
- 教师主导开发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将自编码器算法、虚拟调试技术等前沿内容融入教学。
就业方向与行业前景
岗位分布:
- 毕业生可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工程师(占比约35%)、智能系统运维专员(25%),以及数据标注与测试工程师等岗位,服务于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
- 新兴领域如无人机行业应用(预计5年内人才缺口达350万)和工业互联网安全成为就业增长点。
升学与认证:
- 2023届毕业生专升本录取率27.6%,半数进入省内一本公办高校,部分学生通过机器视觉系统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竞争力。
该专业通过“基础理论—专项实训—产业对接”的三阶培养模式,将智能控制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例如,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完成人脸识别数据集采集项目,从算法优化到硬件部署实现全流程闭环,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这种以技术落地为导向的培养策略,使得毕业生既能适应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又能投身于人工智能产品的创新研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