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传媒学院音乐学(师范类)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兼具音乐素养与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了“师范性+实用性”双驱动的课程体系,通过演赛带教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历年就业率超90%的亮眼数据,以及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学术研究、文化推广等领域的广泛发展,印证了其专业建设的显著成效。下面从培养理念、课程设计、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以四大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
该专业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融入培养全流程,形成了独特的师范生能力框架。课程体系强调多元化价值观,既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学科,又开设《云南民族乐器演奏基础》《音乐与律动》等特色课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合。教学中采用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研讨、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组织与教学设计能力。
二、演赛带教+校地协同的实践路径
- 以演促学:通过天籁合唱团参演“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原创歌剧《睡美人》获省级金奖等实践活动,构建课堂与舞台的深度联动
- 以赛提质:组织学生参与“荷花奖”“春中国”等国内外赛事,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2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 协同育人:创新推行U-G-S(大学-政府-中小学)合作机制,与30余所基础教育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实现教学技能实训、见习、实习的阶梯式培养
三、双师型+国际化的师资配置
专业教师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40%,包含宗庸卓玛等国家级艺术家领衔的实践导师,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理论研究者。独创的“田野+课堂+舞台”三维教学法,由教师带队深入民族地区采风,将佤族、傣族等民族音乐元素转化为教学案例。国际合作方面,毕业生可对接英国雷丁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院校深造,课程设置兼容英式教育评估体系,为国际化发展铺路。
四、多元化就业生态的构建
该专业毕业生呈现三大发展方向:
- 基础教育领域:60%以上进入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部分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
- 文化创新领域:20%投身社区美育、非遗传承工作,主导的“葫芦丝教学实践音乐会”成为地方文化品牌
- 终身发展路径:15%通过考研进入国内外高校,5%创办音乐培训机构,形成“教学-研究-创业”的立体发展网络
五、特色成果与行业影响
专业建设获省级一流课程2门、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其民族音乐数据库收录300余首云南民间乐曲,成为区域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教育部师范生能力评估中,学生信息技术融合能力、课堂创新设计能力等指标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前三。这种将地域文化基因植入师范教育的模式,为边疆地区艺术师资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