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省首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铜陵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依托近30年的办学积淀,构建了覆盖材料加工全链条的学科体系。该专业前身可追溯至1994年设立的金属压力加工专科方向,2005年升格为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形成了以铸造、焊接、塑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教学与科研体系。专业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在智能成型、数字化模具设计等领域展现鲜明特色,为轨道交通装备、轻量化汽车等产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核心课程包括:
- 材料科学基础与机械科学基础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与材料成形数值模拟强化专业核心能力
- 模具CAD/CAM与3D打印技术培养智能制造技能实践环节依托三级训练平台:
- 基础实验室(金相分析、热处理)
- 专业实验室(轧制成形、材料性能测试)
- 创新实验室(HPCC高性能计算、机电液气一体化)
师资与科研平台形成显著优势,教师团队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博士占比达60%。依托工程液压机器人安徽重点实验室和增减材制造未来技术学院,配备SLM金属3D打印机、SEM扫描电镜等价值超千万元的设备。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0余项,获教育部及省级奖励20余项,出版《材料成形基本原理》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学生在全国金相大赛等赛事中获奖超百项。
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产教融合,建立覆盖长三角的实习网络:
- 市内基地:铜陵有色、天齐机械等龙头企业
- 省内外基地:马钢集团、江苏南钢等上市公司
- 创新实践:校企联合开发智能成型工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5%以上,主要流向新材料研发、智能装备制造、精密模具设计等领域,部分学生进入中国航天科技等央企从事3D打印工艺开发与材料性能优化工作。
面向新工科发展需求,该专业正加速推进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学改革,通过虚实结合实验平台和智能生产线控制技术课程,培养掌握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系统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紧跟产业变革的教育模式,使其成为安徽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