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作为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领域形成了“专业教育-技术平台-场景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依托管理学与船舶制造学科交叉优势,该校不仅开设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专业,更自主研发了覆盖全校的大数据应用与服务平台,日均使用率超30%。这种深度融合的教学科研模式,使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智慧校园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在专业建设层面,该校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了独特的“船舶制造+数据科学”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框架,将管理学、运筹学等基础学科与大数据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制造业大数据分析项目实践等特色课程相结合。这种课程体系强调数据驱动决策能力培养,通过分块索引技术等前沿内容,使学生掌握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的全链条技能。毕业生可在制造业企业完成数据建模、系统设计等复合型任务,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的管理革新。
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投入9000余万元打造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了三大核心模块:
- 动态数据地图:实时追踪各部门数据生产、共享与调用情况,通过可视化呈现激发跨部门协作
- 智能预警系统:集成学业预警、教学评估等模块,支持报告在线生成与批量处理
- 零接触服务体系:疫情期间开发的疫苗接种系统实现数据自动流转,业务审批线上完成率达100%这些创新应用依托Lucene分块索引技术,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将传统检索响应速度提升40%以上,创造了日均服务2.8万人次的技术支撑能力。
在应用场景拓展中,该校形成了“教学-管理-服务”的闭环生态。通过分析教学过程数据与学生行为数据,构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型;利用消费数据分析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基于上网行为数据完善网络安全防护。典型案例显示,该校电子签章平台使跨部门业务办理时长缩短76%,智教云平台保障了疫情期间98%课程的远程同步。这些实践验证了数据资产管理理论在组织变革中的价值,为全国50余所高校提供了数字化转型样板。
这种创新生态的构建,本质上是管理科学范式与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和权限控制机制,学校实现了敏感数据的安全共享;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将离散的校园数据转化为决策依据;借助预测决策模型,提前识别7类23项办学风险。这种系统性变革推动教育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证据驱动,标志着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