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的表演艺术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传媒与舞台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依托学校在影视行业的资源优势,构建了独特的“艺术生态链”教学体系。该专业不仅注重传统表演技能的打磨,更强调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对学生多能一专能力的培养。通过分阶段实践教学与市场化项目对接,学生从基础训练到职业化塑造层层递进,形成从校园到行业的无缝衔接。
在培养模式上,专业采用“三阶段进阶”策略:
- 低年级聚焦宽基础:通过表演基础训练、台词与形体课程,强化语言表达、肢体控制等核心技能,并结合“进剧场”“上镜头”的早期实践项目。
- 中年级推进多维度拓展:引入影视表演实操、配音技术、原创戏剧创作等课程,覆盖话剧、影视、综艺等多领域,同时开设先锋戏剧赏析、舞台管理等交叉学科内容。
- 高年级实现专精化:根据学生特质分流至戏剧表演、影视配音、儿童剧等细分方向,通过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项目参与真实影视剧拍摄、商业演出,例如与开心麻花等企业联合排演剧目。
课程体系设计突出实践导向,构建了四大模块:
- 核心表演模块:涵盖独幕剧排演、影视片段创作、跨文化表演训练
- 技术支持模块:包括高清演播室操作、非线性编辑、虚拟现实表演场景应用
- 理论深化模块:设置中外戏剧史、表演心理学、艺术美学等学术课程
- 职业衔接模块:通过舞台管理实操、艺人经纪实务等课程提升就业竞争力
师资力量呈现双师型结构,汇聚了兼具行业经验与教学能力的专家:
- 国家一级演员徐海燕教授主导的舞台表演教学,曾获华表奖等国家级奖项
- 导演王家元副教授带领的先锋戏剧创作团队,作品入围全球大学创意博览会
- 配音艺术家段志强建立的声音塑造实验室,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验
- 外聘导师包括孟京辉工作室核心成员等行业领军者,定期开展大师工作坊
教学资源配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拥有20个多功能表演教室、3个实验剧场及虚拟影视表演实验室,其中“黑匣子”剧场支持沉浸式戏剧实验。学生可操作价值3.2亿元的4K超高清转播车、专业录音棚等设备,参与《八角笼中》等院线电影拍摄。实践平台延伸至国际戏剧节,近年学生作品在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中国原创戏剧邀请展中屡获奖项。
就业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
- 表演领域:向国家话剧院、开心麻花等机构输送舞台演员,近年毕业生参演《如果我不是我》等热门剧目
- 影视产业:与峨眉电影制片厂深度合作,孵化出侯东、张祎曈等新生代演员
- 教育传播:培养中小学戏剧教师、艺术培训机构导师,主导“青少年艺术素养提升计划”
- 新兴业态:涉足网络直播主持、虚拟偶像运营、沉浸式剧本杀导演等跨界岗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