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融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系统方法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培养具备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和工程实施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该专业依托学校厅市共建高校背景,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知识链条,成为山西省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中特色鲜明的工科专业。
一、专业课程体系:基础+前沿+实践
专业课程设置以计算机科学为核心,覆盖三大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强化数学建模能力;
- 智能技术核心课程:如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并引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领域内容;
- 实践创新课程:设置智能系统设计、数据挖掘仿真建模等实验课程,通过MATLAB工具链和智能物联网应用项目提升实操能力。特别设置本科生导师制,支持学生参与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形成本硕贯通培养特色。
二、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双师型+科研反哺
专业依托1400余名专任教师团队,其中38%为正副教授,21%拥有博士学历。教师团队深度参与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技术等省级科研项目,将电力系统优化、工业自动化等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验室配备机械电子综合实验平台、人工智能算法训练集群,与华为集团、晋能控股等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
三、人才培养路径:三维能力塑造
- 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实习、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等实践环节,掌握智能仪器仪表维护、算法部署优化等技能;
- 跨学科思维:开设认知科学、哲学导论等选修课,培养对智能伦理、人机交互的深层认知;
- 创新创业素养: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智能游戏开发、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设计等竞赛,近三年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72项。
四、招生与就业:高性价比选择
该专业在山西省属本科二批A段招生,2023年理科录取分数线居省内工科前列。学费执行公办院校标准,每年5370元,显著低于同类新工科专业。毕业生可进入智能系统开发(占比35%)、工业互联网运维(28%)、科研机构(15%)等领域,平均起薪较传统工科高20%。学校与36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2%。
山西大同大学通过“基础夯实-技术精进-创新突破”的培养链条,使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区域人工智能人才储备的重要基地。随着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推进,该专业将持续为数字山西建设输送兼具工程能力与创新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