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立足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河南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将该专业设立于文化艺术大类,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依托开封“八朝古都”的地域优势,专业通过校行合作与大师引领的双重路径,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为文博行业输送了大量具备科学修复与艺术修复能力的专业人才。
该专业课程体系以陶瓷修复和书画装裱为核心,覆盖文物保护的完整链条。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程两大模块:
- 基础课程包括《器物线稿》《中国画》《中国工艺美术史》等,强化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历史认知;
- 核心课程如《陶瓷修复基础》《纸质文物修复》《行业规范》等,结合200㎡大师工作室与210㎡装裱工作室的实训资源,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过程中引入4名行业大师作为兼职教师,其中包含非物质文化传人、国家级文物修复师等,形成“师带徒”的传承模式。
专业采用“2+1”分段式培养模式:前两年在校完成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第三年进入河南省考古所、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等文博单位实习。这种模式确保学生掌握文物绘图、文物摄影等实操技能,同时参与真实文保项目。例如,学生曾参与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掘和甘肃省考古所的文物保护工程,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业数据印证了专业的培养成效。95%以上的就业对口率和100%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表明,毕业生能快速适应文博机构需求。部分学生进入阜阳市博物馆、安阳市考古所等机构,从事陶瓷修复、文物鉴定等工作;另有优秀毕业生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如16级学生刘更新获评“践行工匠精神全国先进个人”。专业还通过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与行业保持紧密互动,校长沈洁霞担任联盟理事,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对接。
从社会贡献看,专业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开发《大河·城摞城》等文化项目,探索文物保护的创新性发展路径。校内建设的宋官窑编年馆年均接待访客超3000人次,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非遗文创产品研发和校企合作产业园,专业将文物修复技艺转化为文旅产业动能,助力开封“文旅强市”建设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