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河北省首批开设氢能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院校,近年来通过专业建设、产学研协同和国际合作,逐步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依托张家口市风光储氢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围绕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和应用的产业链需求,构建了涵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完整体系,展现出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区域引领作用。
在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方面,学院以氢能技术应用为核心,开设了《氢化工基础》、《制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核心课程,形成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的知识模块。其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关键环节:
- 基础技能训练:通过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制氢等实验项目,掌握氢能制备的工艺原理;
- 技术应用实训:在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加氢站运维、氢燃料电池系统检测等场景;
- 产业岗位实习:与氢能装备制造企业、加氢站等合作,参与真实项目运营。这种“理论+实践”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氢能产业的技术升级需求。
学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尤为突出。通过建设风光储氢电一体化实验室,重点突破新能源发电稳定性、储能效率优化和氢能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同时,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将氢能汽车动力系统维护、水处理虚拟仿真等前沿技术引入教学。这种跨区域合作不仅提升了科研转化效率,还构建起覆盖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交流网络。
在人才培养与就业路径上,学院采取“双轨制”培养策略。一方面,与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确保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同步;另一方面,通过“订单班”形式与氢能企业合作,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数据显示,2023年该专业在河北省内招生规模为2人,虽规模有限,但精准对接产业急需岗位,毕业生可从事氢能系统检测、燃料电池维护、加氢站运营等方向,就业范围覆盖氢能全产业链。
从社会服务与区域发展维度看,学院深度融入张家口作为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的战略布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当地风光电储一体化项目,助力解决绿电消纳和氢能储运成本等难题。此外,通过承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人才发展峰会,学院推动形成“南海共识”,为氢能产教融合提供标准化框架。这种“技术输出+标准制定”的双重角色,强化了学院在区域能源转型中的智库功能。
面向未来,学院提出以开放合作和国际化视野拓展氢能技术应用边界。计划引入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团队的燃料电池研究成果,同时与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开展“3+2”专本衔接培养,构建多层次人才供给体系。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院正朝着成为华北地区氢能技术技能型人才孵化中心的目标迈进,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职业教育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