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开设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自2023年新增该专业以来,已形成本硕贯通的完整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地理科学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的交叉学科优势,聚焦区域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需求,结合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非接触感知机理等核心理论,培养具备遥感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其学科建设紧密围绕自治区发展,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模式。
在学科建设方面,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工学学位为基础,构建了“遥感应用技术”“遥感探测技术”“遥感信息工程”三大研究方向。例如,遥感应用技术方向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开展草原生态监测、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等研究;遥感探测技术方向则聚焦地基微变监测雷达系统,服务于矿山安全与地质灾害预警[网页5][网页9]。学科团队依托“内蒙古自治区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超400万元[网页5]。
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本科阶段课程涵盖电磁场理论、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并设置测量学综合实习、遥感影像解译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在3S技术集成、遥感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实操能力[网页2][网页6]。硕士研究生培养则强调科研创新,如通过“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参与黄河流域地理要素演化、SAR数据目标识别等前沿课题研究[网页5][网页7]。
科研实力方面,学科团队拥有7名博士导师,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蒙典型跨境灾害遥感监测与传播路径预测方法研究”(资助金额265万元)以及自治区“科技兴蒙”重大专项“阿尔山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系统”等标志性项目[网页7][网页9]。研究成果发表于《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开发了草地参数高精度遥感定量监测系统,直接服务于自治区林业与草原规划院的技术需求[网页5][网页9]。
区域服务功能体现在多维度应用场景。针对内蒙古生态脆弱区的特点,该专业开展草原生物量检测、矿区沉降监测等技术攻关,例如利用星载与机载遥感数据构建智慧畜牧业管理平台。同时,依托无人机公路监测系统和SAR影像处理算法,支撑边疆地区公共安全与国防建设[网页5][网页9]。这种“需求导向”的研究模式,使学科成果转化率显著提升,近五年为地方政府与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20余项[网页3][网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