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该校自2018年入选ARM中国&高职院校嵌入式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示范基地以来,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起涵盖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就业通道的完整培养链条。这种以"技术+场景"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专业建设层面看,该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定位清晰聚焦"应用开发"与"系统运维"两大方向。课程体系采用"基础+模块"结构,基础层设置《人工智能数据集处理》《分布式计算与存储技术》等核心课程,模块层则根据产业链需求细分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单元。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教学特别强调"智能产品营销与服务"课程模块,这种将技术能力与市场洞察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凸显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的特色。
在实践教学环节,学院构建了"三级递进"实训体系:
- 基础技能层依托ARM嵌入式人工智能实训室,完成传感器数据采集、边缘计算等基础实验
- 项目实战层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开展智能设备控制系统开发等真实项目
- 创新应用层组织学生参与3D建模与智能加工制造等综合实训,如在锦州港股份公司的智能生产流程优化项目
这种从认知到创新的阶梯式培养路径,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熟练运用Caffe框架进行图像识别,或基于TensorFlow Lite开发移动端AI应用。数据显示,2022年该专业在辽宁招生规模达物理类10人、历史类32人,表明市场对这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就业通道建设方面,学院形成了"双元驱动"模式。技术岗位方向覆盖AI应用开发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等职位,服务岗位方向则培养智能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AI解决方案顾问等新兴职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院与腾讯云、华为ICT学院等企业建立工坊合作,通过"个性定制,工坊育人"模式实现精准就业。2025届毕业生就业推进会明确提出,将重点拓展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领域的校企合作项目。
教学创新方面,财商文旅学院教师团队参与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研讨会,推动着教学方法的数字化转型。当前已实现:
- 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 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智能答疑系统
- 建设数字孪生实训平台模拟真实产业场景这些创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比例优化至4:6,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