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2024年首次招生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响应国家能源战略与地方产业升级需求的新兴交叉学科。这一专业以寒地储能、化学储能、氢储能为特色方向,依托学校在电气工程领域的深厚积累,培养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技术成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关键桥梁,该专业的设立不仅填补了东北地区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空白,更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在专业定位上,该专业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抽水蓄能为核心技术方向,同时覆盖电化学储能、智慧储能等前沿领域。其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重实践、深融合、强创新”的培养理念,构建了多层次的学科交叉框架,例如: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工程流体力学、电力电子技术等;
- 特色技术课程:如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电池组装与测试;
- 跨学科拓展课程:涉及能源管理、氢能技术等。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是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教学团队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领衔,国家级人才占比超过60%,且60%以上教师拥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专业实验室配置覆盖储能全产业链需求,例如:
- 化学合成实验室用于储能材料制备;
- 电池产线实验室模拟工业化生产流程;
- 黑龙江省寒地电能存储与高效利用联合实验室开展极端环境技术攻关。这些平台不仅支撑教学,还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推动成果转化。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可服务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电池电源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就业单位涵盖设计院、科研院所、能源企业等。例如:
- 在抽水蓄能电站从事工程设计;
- 在锂电池企业参与技术研发;
- 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深造并开展前沿研究。据专业规划,人才培养将重点解决储能系统效率提升、低温环境储能稳定性等关键技术难题,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
从行业趋势看,储能技术正在从单一设备向系统集成升级。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专业布局紧密对接黑龙江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产学研协同创新。例如,其与石墨-石墨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为石墨烯基储能材料开发提供产业化路径。这种“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产业落地”的闭环模式,使该专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