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杉达学院于2017年获批设立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应对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增长与社会对教育质量提升的双重挑战。该专业以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跨学科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的小学教师为目标,通过系统化课程与特色实训,形成了"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优势体现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及深度校校合作机制,尤其在AI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小学教育专业以"胜任两门学科教学"为特色,构建了"理论+实践+素养"三维培养框架。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需掌握:
- 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核心学科
- 跨学科教学能力:重点培养语文、数学、科学三门主科的教学设计能力
- 教育管理技能:涵盖班级管理、活动策划与教育研究基础
通过教育心理学与小学语文/数学/科学教学设计等主干课程,学生可系统掌握从知识建构到课堂实施的完整教学链。特别设置的特色教育模块,将艺术修养、组织能力实训与教育情境实习有机结合,强化师范生"能教、会管、善研"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与能力认证
该专业实施"全程实践"培养模式,形成阶梯式能力提升路径:
- 基础技能训练:大一大二进行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基本功考核
- 情境模拟教学:大三依托智慧教室开展微格教学与AI课堂仿真
- 真实场景实践:大四在长三角28所联盟校完成为期18周的教育实习
学生须取得普通话二级甲等、小学教师资格证等四大证书,其中85%以上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即通过教资考试。2024年数据显示,参与"双创"项目的学生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如在金桥中心小学开展的"汉代饮食文化"课后服务项目,已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案例。
创新发展与资源整合
面对AI技术革命,学院构建"高校-政府-小学"协同育人生态圈。2024年成立的长三角小学教师培养联盟,联合28所优质小学开展:
- 智能教育课题共研:开发AI辅助教学设计系统
- 师资双向流动机制:聘请28名正高级教师担任客座教授
- 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覆盖沪苏浙的在线教研数据库
这种深度融合使专业建设紧跟基础教育改革前沿,2025版培养方案新增教育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教学评价课程模块,强化师范生的数字素养。
就业竞争力与社会评价
该专业毕业生呈现"三高"特征:
- 就业率高: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6%,主要任职于公办小学与知名教育机构
- 岗位适配度高:78%毕业生能承担语文+数学/科学双学科教学
- 职业发展度高:毕业5年内晋升学科组长比例超行业平均水平20%
典型案例显示,优秀毕业生可通过院长奖学金、双创项目等成长通道,快速完成从实习教师到教学骨干的转型。学院更建立全员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与行业导师,形成个性化职业发展支持体系。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