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职业学院作为安徽省重点职业院校,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以产教融合为特色,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设Python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核心课程,并配备VR虚拟现实、动作捕捉等先进实训室。近年来,学生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2025年首次斩获人工智能赛项一等奖,实现了该领域的突破。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等硬技能,更通过校企合作和项目实战提升职业素养,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
一、课程体系: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该专业课程设置紧扣产业需求,形成“基础+进阶+实战”的三层架构:
- 基础层:以Python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数学基础为核心,培养编程与算法思维;
- 进阶层:聚焦深度学习与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强化Linux系统操作和可视化工具使用能力;
- 实战层:通过Web应用软件测试、智能医疗系统开发等项目,模拟真实产业场景。特别注重将伦理意识融入教学,在职业素养模块中设置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等专题,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平台: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并重
学院投入建设人工智能实训中心,配置三大核心功能:
- 智能机器人实训区:涵盖多传感器融合移动抓取机器人、模块化智能移动机器人等设备,支持自主导航和物体识别项目开发;
- 大数据处理平台:采用边缘计算节点和TensorFlow框架,可完成日均10TB级数据处理;
- 虚拟仿真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和VR虚拟现实工作室,模拟智慧城市、医疗影像诊断等复杂场景。2025年新建的AI大模型创新视觉系统,更是实现了GPT-4级别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支持学生开展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前沿研究。
三、培养成效:竞赛引领与就业导向
近三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在工程文档编写、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评估中达标率超95%,其培养质量得到行业高度认可:
- 竞赛成果:2025年包揽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工智能赛项一等奖和三等奖,参赛队伍在需求文档分析、模型预测准确率等指标上均优于省平均水准30%以上;
- 就业表现:毕业生平均起薪达6000元/月,主要就职于合肥、上海等地的科大讯飞等合作企业,从事AI产品测试、数据处理等技术岗位,对口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85%以上;
- 升学路径:约15%学生通过专升本进入安徽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四、产教协同:校企共建生态圈
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形成“三共”模式:
- 共育课程: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规范》,将Linux系统操作、Docker容器技术等企业级技术标准引入教学;
- 共建基地:在校内设立科大讯飞AI创新工坊,提供真实项目案例和IT认证培训;
- 共研技术:联合开展智能物流、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技术攻关,近两年完成省级重点科研项目3项。这种协同创新机制使教学内容始终与产业升级同步,2025届毕业生中,有23%参与过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显著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
五、未来展望: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随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学院计划在以下方向深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 增设AI+农业、AI+医疗等交叉课程,响应新农科、新医科建设需求;
- 扩建边缘计算实验室,提升物联网安装调试等技能培训能力;
- 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将智能医疗机器人操作等新兴职业标准融入教学。通过持续优化三横四纵课程架构(基础、素养、交叉课程+分科方向),学院致力于成为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