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东女子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10年设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定位。该专业依托学校应用型办学特色,构建了“学科交叉融合、校企深度协同”的培养体系,通过与山东财经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浪潮集团等11家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了“学中练、练促用”的实践导向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该专业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为切入点,持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
该专业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育人框架:
- 课程教学:涵盖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核心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的结合;
- 校企合作:与浪潮集团、奇安信科技等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实习指导;
- 学科竞赛:通过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平台,实施“以赛促学”策略。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行业需求,近三年学生团队在国家级竞赛中斩获20余项奖项。
课程设置:模块化与层次化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
- 基础模块:包括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夯实算法思维与系统设计能力;
- 专业模块:聚焦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移动应用开发,结合金融、智能信息处理等交叉领域;
- 实践模块: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工程实训累计超过600学时,确保学生掌握Java、Python、Android开发等主流技术栈。特别设置的“教授下午茶”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学术带头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强化创新意识培养。
师资力量:多元化专家团队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博士占比3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0%,团队成员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院校,研究方向覆盖数据挖掘、计算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以省级教学名师尹西杰教授领衔的团队,主持建设了《程序设计基础》省级一流课程,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15项。教师团队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邵增珍教授在智能物流优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融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
培养成果:高竞争力就业与升学
该专业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毕业生主要进入软件开发、系统运维、数据安全等领域,代表性雇主包括奇虎360、滴滴出行、银行及政府技术部门。2022届毕业生中,超过15%的学生考入山东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入职浪潮集团等企业的平均起薪达8000元/月,部分优秀毕业生三年内晋升为技术团队负责人。
发展前景: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该专业正加速推进“新工科”改革:
- 学科交叉:增设人工智能伦理、区块链技术等选修课,强化与金融、教育等领域的融合;
- 国际合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 科研平台:依托智能分析与应用山东省大数据实验室,开展医疗影像处理、智慧城市等产学研项目。未来十年,专业计划将硕士联合培养规模扩大至每年30人,并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进一步巩固其在区域高校中的领先地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