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演唱方向)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广西高校重点学科,自1938年建校起便承载着西南地区音乐教育的使命。该专业以《故乡》等经典作品奠定历史底蕴,通过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体系,形成了"演、唱、跳、弹、排"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龚小平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构建了涵盖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近三年学生参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央视晚会等大型演出达60余场,展现出独特的办学优势。
培养体系与课程架构
专业以"理论+技能+实践"为核心理念,设置194学分的课程框架,其中专业必选课111学分占比57%。课程模块包括:
- 音乐基础理论:覆盖乐理、和声学、中外音乐史等学科基础
- 表演技能训练:独唱课程贯穿四年,结合形体舞蹈、正音台词等舞台表现课程
- 跨文化能力培养:开设意大利语、德语语音课程,强化西方声乐发展史与中外歌剧赏析
- 创新实践平台:通过田野采风收集民族音乐素材,组织学生参与《广西民歌传承与创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省级项目
特色教学模式解析
专业独创的"双导师制"将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教师结合,在《少数民族音乐表演艺术人才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教改项目中,实现传统民歌与现代舞台艺术的融合。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
- 民族音乐基因传承:使用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歌曲作为教材,开发《黑衣壮双声部民歌训练教程》等特色课程
- 阶段性实践考核:每学期设置班级观摩音乐会、教学成果展示音乐会,构建"课堂-舞台-社会"三级实践体系
- 国际化培养路径:自2008年招收留学生以来,建立东盟乐器演奏课程模块,推动跨境音乐文化交流
质量保障与成果输出
专业依托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声乐课》和省级教学团队,实施动态质量监控机制。近五年数据显示:
-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其中35%进入省级以上文艺院团
- 学生获省级以上专业赛事奖项年均28项,2024年中国音乐金钟奖入围人数创历史新高
- 教师团队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出版《桂系声乐训练法》等专著5部
这种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的办学模式,使该专业持续为中国-东盟艺术交流输送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毕业展演的20分钟演唱考核与3000字学术综述,学生需展现从技法到理论的全方位素养,最终实现从课堂到职业舞台的无缝衔接。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