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技术大学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多维感知与自主控制、网络传输与边缘计算、物联安全与智能处理三大特色方向构建课程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和通感算用一体化异构智能计算平台等硬件支撑,培养具备物联网系统设计、开发与运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能掌握核心理论,还能通过实践项目积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经验,为应对智慧城市、工业监测等场景提供技术储备。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采用“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模式。主干课程包括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控制技术等,同时融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模块。为强化实践能力,教学方案将课堂讲授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优化为1:2,通过“学习-实践”循环模式贯穿四年学习周期。例如,前三个学期侧重通识与专业基础,第四学期起引入专业技能实践周,并在4+学期集中开展企业级项目实训,确保学生紧跟行业技术迭代。
专业的培养特色体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国际化视野。一方面,课程整合了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和数据安全等领域知识,形成覆盖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完整知识链;另一方面,学生需完成德语必修课程,并有机会参与伦琴AI实验班等国际合作项目,通过“3+2”模式(3年国内本科+2年德国硕士)接触欧洲工业4.0技术标准。此外,开放原子开源创客协会等学生组织鼓励参与开源鸿蒙生态建设,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学院与华为、腾讯、大疆等头部企业共建鲲鹏菁英班、腾讯安全特色班,提供专项奖学金和优先实习机会。以华为未来技术学院为例,学生在5G、鸿蒙系统开发等方向参与真实项目,并借助算力超50P Flops的智能计算平台进行算法优化。无人机协会和Robomaster战队则通过国家级竞赛锤炼技术,近三年累计获得20余项发明专利和10余项赛事奖项,形成“以赛促创”的良性循环。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系统工程师、智能硬件开发、数据安全分析师等岗位,覆盖智慧城市、环境保护、工业监测等高需求领域。2025届双选会数据显示,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转正率超70%,比亚迪、广和通等企业针对该专业设立专项招聘通道。升学路径同样多元,学生可报考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等硕士方向,或通过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等海外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深造。这种“技术+应用”的双重定位,使专业连续三年位列广东省同类院校满意度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