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自2005年设立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显著学科特色和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立足"侨校+名校"战略定位,构建了多层次教学研究体系,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MPA)和博士培养的完整教育链条,并在师资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一、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
华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构建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双一流高原建设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梯级发展格局。其特色研究方向包括数字政府治理、社会福利和公共危机管理,其中后疫情时代撤侨应急响应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评省级一流课程。依托涉侨管理研究基础,该专业建立了福建省首个国家级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并持续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保障研究报告》等标志性成果,研究内容多次被中国新闻网等权威平台转载。
二、师资力量与学术成果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达97%,同时聘请闽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特聘教授6人形成跨学科教研团队。近年来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2024年)、省部级课题50余项,研究成果涵盖政府规划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等领域。例如:
- 汤兆云教授主持的福建省人口发展规划直接转化为省政府文件
- 徐晞教授的政策专报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 张赛群教授的华侨华人捐助研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三、人才培养体系特色
该专业实施"三全育人"模式,构建"学业型导师制"从大一开始全程指导,通过"三生联动"(本科生、学术型研究生、MPA研究生)和"五个结合"(国际、校地、校际、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培养路径,强化学生的五项核心能力:
- 理论分析能力:依托《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学》等核心课程体系
- 实践操作能力:设置电子政务实验、基层治理实习等实践环节
- 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涉侨课程模块和境外学者讲座拓展国际视野
- 应急管理能力:虚拟仿真实验训练撤侨等特殊场景处置技能
- 社会服务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实践项目
四、就业竞争力与发展路径
作为全国排名第66位的4星级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涵盖党政机关(占比32%)、企事业单位管理岗(45%)、社会组织及继续深造(23%)。特色培养成效显著,如2010届李丹舟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学生团队获共青团中央表彰的乡村振兴实践项目。学院与晋江青年商会、安溪龙门镇等建立20余个实践基地,年均提供实习岗位300+,并配套《晋江市现代产业体系人才认定办法》等地方政策支持就业。
五、持续创新发展方向
面对数字政府建设新趋势,专业重点强化政务大数据分析、智慧城市治理等前沿领域课程建设,2024年新增《人工智能与公共决策》等交叉学科课程。同时深化"政校行企"协同机制,与致和社工事务所等14家单位开展产教融合项目,2025年规划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保持侨务管理特色的基础上,正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政务合作等新兴培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