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起涵盖设计思维、技术工具和文化传承的完整培养体系。该专业不仅强调创新思维与数字化设计能力,更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设计语境,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设置了产品结构素描、产品三维建模与渲染等核心技能课程,同时引入传统工艺衍生设计、非物质文化调研等特色内容。这种课程布局既强化了学生对CAD、三维建模等现代设计工具的掌握,又通过文化调研类课程培养其人文素养。例如2022级学生在《非物质文化调研》课程中深入客家文化腹地,以龙南地区传统技艺为灵感创作出《龙南印象团扇》《客家遗韵》等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的作品。
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个维度展开:首先,以国际设计竞赛为平台检验创新能力,学生在2025年斩获新加坡艺术设计大赛、ICCC国际学生设计大赛等多项国际奖项,作品涵盖未来科技与民生关怀领域;其次,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开展项目实训,如联盛九龙广场提供的产品摄影与展览平台,让学生作品直接面向市场接受检验;最后,构建"真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解决灯具创新设计、陶瓷产品开发等产业实际需求,使超60%的课程作业具备商业转化潜力。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专业建立起"非遗+设计"的特色路径。通过系统学习客家建筑美学、传统手工艺技法,学生能够运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文化符号。2024年的实训成果展中,《祈康茶具设计》将客家祈福纹样与人体工学结合,《绣韵传承》系列则通过数字化手段活化传统刺绣工艺,这种跨时空的设计对话获得行业专家高度评价。教研室主任张国华强调,这种培养模式使设计教育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翻译器"。
专业建设特别注重成果转化机制的构建。艺术学院院长张甘霖在实训展开幕式指出,要通过"设计作品市场化"推动教育成果落地。具体实施中形成"竞赛选拔-企业孵化-商业推广"三级培育链:国际获奖作品由后浪设计工作坊进行产品化开发,校企共建的陶瓷创新实验室已孵化3个学生创业团队,2024届毕业生创办的"南韵文化"工作室更实现当年营收破百万。这种从课堂到市场的无缝衔接,使人才培养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