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重点支持的新兴专业,自2022年开设以来,始终紧扣行业需求与政策导向,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在医学、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优势,致力于培养“有爱心、擅才艺、强素养、能发展、懂健康、会管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下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及就业方向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育护养管”四维融合的培养模式是该专业的核心特色。通过“会育”“知护”“善养”“能管”四大能力模块,构建了托幼一体化服务人才的培养路径。其中,“会育”强调基于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因材施教能力,“知护”侧重卫生保健与急救技能,“善养”聚焦生活照料与营养膳食管理,“能管”涵盖机构运营与课程开发能力。这一模式通过“一践行、二学会、三有、四会、五敢、六能”的六步走策略,最终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实操能力的均衡发展。
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医养教”三线并进的架构。主修课程包括托育服务政策法规与职业伦理、婴幼儿生理基础等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融入婴幼儿回应性照料、婴幼儿游戏活动实施等实操内容。同时,通过蒙特梭利托育环境创设、感觉统合训练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课程设置紧密对接母婴护理师、幼儿照护(中级)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推行“课、岗、证、赛”互融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双证”竞争力。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三层次递进”体系展开:基础技能实训依托校内20余个专业实训室(如虚拟仿真实训室),中级能力培养通过托班课程实训、婴幼儿照护见习实现,高阶综合实践则借助校企合作的岗位实习完成。例如,在职业教育活动周中,学生通过婴儿抚触、拍嗝等操作展示,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真实场景下的照护技能,并获得校内外专家的现场点评与指导。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岗位适应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组建了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兼具婴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保健等理论深度与行业实践经验。团队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校企联合课程研发等方式持续提升专业水平。例如,学校与滁州市多家高级托育机构合作开发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贴岗位需求,同时引入1+X证书考核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动态同步。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可服务于托幼机构、早教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等领域,从事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家园共育等工作。学校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层一线就业导向等策略,确保学生具备“基层用得上、行业留得住”的职业竞争力。数据显示,该校2023届毕业生薪酬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94位,凸显了专业建设的实效性。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如何通过动态调整专业建设策略,持续提升婴幼儿托育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这需要从产教融合深化、个性化培养强化、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等维度持续探索,而当前“医养教”融合的实践已为其奠定了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