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和五育并举的培养框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立足微纳光学、智能感知系统等前沿领域,结合“四四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以下从学科定位、教学特色、师资力量等维度展开分析。
在学科定位与教学特色方面,该专业注重“基础+实践+创新”的立体化培养。课程体系以微纳光电器件、低维纳米材料为核心方向,依托页岩气智能监测技术等应用型科研项目,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教学中推行“6字”学风建设策略,通过制度立学、预警强学、典型树学等方式打造“学霸课堂”和“朋辈学习训练营”,2024年考研经验交流会参与度达92%。实践环节设置技能型勤工助学岗位,推动学生从劳务型向技术型转型,强化GNSS电离层建模等高阶技能训练。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引育并举”的良性机制。学院拥有重庆巴渝学者讲座教授王春艳、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党随虎等领军人物,其中微纳光电器件与智能感知系统团队获评校级鉴湖教师团队。教师队伍中既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夏良平、王广钊等科研骨干,也有涪陵区师德标兵杜得荣等教学典范。通过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就业演讲比赛等平台,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产教融合指导能力,2024年辅导员课题申报成功率同比增长35%。
科研创新体系构建呈现“多维联动”特征。学院建有“123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将心理育人融入五育实践活动。在页岩气智能监测领域,党随虎团队开发的智能传感系统已应用于重庆能源产业,获重庆英才示范团队称号。夏良平教授领衔的微纳光学研究入选珠海市青年博士博士后十大创新成果,其成果转化率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速。杨恒博士在高精度卫星导航领域的研究获重庆市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相关算法已应用于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学生培养体系突出“全链条服务”理念。学院建立四级资助育人机制,通过“一生一档”精准帮扶系统实现困难学生100%覆盖。第二课堂实施德育铸魂、智育赋能、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提质五大行动,2024年举办“鸿蒙智能传感系统”微专业,吸引120名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在“一站式”社区建设中推行党员“一访二联三服务”机制,创建学霸宿舍等特色文化品牌,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