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扎根师范教育传统,依托1978年数学教育专业的深厚积淀,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成为服务京津冀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作为校级优势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建设点,该专业构建了"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德育铸魂、专业筑基、实践强能为内核,通过动态调整的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及后续修订版,实现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衔接。目前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77人,形成了覆盖师范素养、学科前沿、技术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三层次四模块"结构:
- 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思政底色,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核心课程
- 教师教育课程构建"必修+选修"双轨制,既包含《中学数学课例分析》等实践类课程,又开发《新时代教师核心素养》等前沿选修
- 学科专业课程突出数理基础与前沿技术融合,《机器学习》《Python数据分析基础》等选修课占比达30%
- 实践教学体系贯穿四年培养周期,设置教育见习、援疆支教、数学建模竞赛等特色环节。特别在教育实践课程中,采用"双导师制"确保师范生教学能力达标率超过95%。
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结构优化,现有专任教师26人中,硕博比例88.46%,高级职称占比61.54%。教学团队创新采用课程支撑矩阵开发法,要求每门必修课至少支撑1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形成覆盖8大能力维度的课程网络。例如《数学分析》课程通过"理论推导+建模实践"双路径,同时支撑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教师普遍运用混合式教学法,将案例教学占比提升至40%,并建立"课前微课预习-课堂项目探究-课后竞赛拓展"的三阶教学模式。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包括:
- 学生评教数据动态监测
- 校院两级督导定期听课
- 第三方机构毕业生追踪
近三年数据显示,毕业生在中学数学教师岗位的专业匹配度达92%,教师资格免试认定通过率连续两年保持100%。在学科竞赛方面,学生团队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56项,体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
面对新时代教育变革,该专业持续深化"校地协同"培养模式,与雄安新区15所中学建立实训基地,开发"数学+X"跨学科课程模块。这种以产出导向为原则的改革路径,使专业在2023年省级专业评估中位列第四,成为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标杆。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