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依托区域汽车产业优势,构建了以智能汽车制造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国际交流拓展双轨并行,形成了覆盖汽车总装、试验检测、质量管理的全产业链教学模块。数据显示,该专业连续多年保持95%以上就业率,并与小米汽车、韩国现代等企业建立定向培养通道,实现了入学即就业的职业教育闭环。
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课程体系围绕汽车智能总装、试验数据采集、生产线管理三大方向展开。学生需掌握从工艺卡识读到设备调试的全流程技能,例如通过汽车三维设计课程掌握虚拟建模技术,借助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实训模块强化电控系统诊断能力。专业特别强调8S管理标准在实训中的应用,将生产现场的班组管理、质量监督等企业真实场景融入教学过程,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直接上岗的实操能力。
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创新体现在“工学交替”与“分层递进”机制上。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 2+1工学交替:前两年完成基础理论与校内实训,第三年进入企业实践;
- 课程模块化设计:设置专业素养通识课、岗位能力核心课等四大模块;
- 企业主导考核:由小米汽车等合作单位制定考核标准,实施教考分离。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理想汽车直营店运营、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检测等真实项目,缩短了从课堂到车间的适应周期。
校企合作生态圈的构建是该专业的突出特色。与小米汽车共建的订单班被列为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定向培养50名试验技术岗和总装管理岗人才。合作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例如引入汽车试验台架搭建技术规范,将振动噪声试验、电子电器检测等企业标准转化为教学案例。此外,专业群联合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教学设备已获19项专利,部分设备成为省级技能大赛指定器材。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通道特征:
- 智能制造领域:涵盖整车装配调试、生产线故障返修等岗位;
- 质量管控领域:包括汽车试验数据评估、零部件检验评审等方向;
- 国际就业通道:通过与韩国新罗大学等院校的“3+4专本硕连读”项目,毕业生可进入现代、丰田等跨国车企。数据显示,22级学生已在小米汽车担任实习质量管理工程师等职位,月薪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5%。
专业建设的国际化维度通过双路径实现:一方面开设国际交流方向,设置韩语、日语等语言课程,培养具备跨国技术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在实训中心完全复刻现代汽车焊装车间布局,使学生在车身修复、总成拆装等环节达到国际认证标准。已有毕业生在日本丰田参与新车研发,20%的实训设备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支撑高质量教学的实训资源体系包含三大板块:
- 吉林省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配备新能源汽车诊断平台、智能网联测试台架等高端设备;
- 产学研一体化中心:可完成从冲压工艺模拟到整车下线检测的全流程实操;
- 虚拟仿真实验室:利用VR技术开展车身焊接、涂装工艺等高风险实训。这种“校中厂”模式使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学生年均实操时长超过800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