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优势,该校将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深度融合,构建了从智能信息感知到计算智能应用的全链条培养路径。在2023年招生中,085410人工智能(专业学位)专业录取33人,研究方向涵盖智能感知、类脑计算等前沿领域,展现了学科布局的前瞻性。其教学改革成果连续四年入选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排行榜A类专业,彰显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领先地位。
在专业建设上,中北大学首创"四线两专两高"课程体系,通过信息全链条课程模块实现知识贯通。核心课程《模式识别》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专业教学资源库,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项目全生命周期融入教学,例如在《大数据与云计算》课程中,学生需完成从集群设计到系统搭建的完整项目实践。这种"做中学"的实践性教学使毕业生在华为难题揭榜火花奖等国家级竞赛中斩获20余项奖项,验证了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科研创新体系呈现三大特征:首先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依托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8个科研平台,形成了图像处理与信息反演等特色方向;其次是关键技术突破,团队在装备无损检测领域研发的智能矿用装备已实现产业化,获山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再者是政校企协同创新,与深兰科技共建智能无人军工装备研发中心,开展大模型工程师联合培养,这种"科研导师制+产业实训"模式使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级项目开发。
在应用落地方面,中北大学展现出显著的军民融合特色。数字纪检监察研究院研发的"纪检智通"智能数据分析平台构建了六大监督模型,已在三级纪检监察机关投入使用,通过规则比对与智能预警模块提升办案效率。该平台运用低代码技术实现业务逻辑与AI模型的无缝衔接,其多维数据分析能力被实践证明可将线索发现效率提升60%以上。这种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行业场景的实践,体现了学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导向。
师资队伍建设采用"老中青传帮带"机制,38人教学团队中博士占比92%,形成"军工文化育人"特色。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s》等顶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生物医学成像与影像大数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设立行知众创空间,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毕业生在深兰科技、商汤科技等头部企业的就业率达行业领先水平,印证了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