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作为四川省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紧跟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于2023年开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这一特设本科专业。该专业聚焦能源转型背景下的储能技术需求,依托学校在工学领域的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课程体系到实践方向,该专业均体现出能源电化学、新能源工程与智能化控制的深度融合,为新能源产业链输送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储能科学与工程的核心特色在于学科交叉性与技术前沿性。该专业整合了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能源电化学等领域的教学内容,形成以“储能器件”和“新能源储能系统”为核心的研究方向。例如,学生需掌握储能原理与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同时接触生物质能转化等前沿技术。这种课程设计不仅夯实基础理论,还注重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储能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管理。
在培养目标上,西南科技大学强调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学生需具备储能材料开发、储能系统设计等专业技能,同时通过科研训练和校企合作项目积累实践经验。例如,学校可能联合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掌握电化学储能电池、氢能系统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储能产业链中研发、生产、管理的多元化岗位需求。
从就业方向看,该专业覆盖了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储能应用场景。毕业生可在新能源企业、科研院所从事以下工作:
- 储能系统开发:设计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储能装置;
- 能源管理优化:参与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规划与运维;
- 新材料研发:探索高性能储能材料(如固态电解质)的合成与应用;
- 政策与咨询: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储能技术推广方案及碳减排策略。
此外,约30%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进入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能源动力或材料科学方向的研究生,推动储能技术的理论突破与产业化进程。
西南科技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多学科交叉课程、产学研协同平台和国家战略导向,构建了适应新能源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专业的设立不仅响应了“碳中和”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在绿色能源领域实现职业发展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