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响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而设立的新工科示范专业,依托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开展教学。该学院作为重庆市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和新型二级学院,紧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聚焦中小型离散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升级。专业以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工业物联网三大领域为核心,构建了覆盖智能工厂全生命周期的培养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全校前列。
一、课程体系体现学科交叉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机械类学科的局限,形成以机械设计基础和控制工程基础为理论支撑,以智能产线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为实践导向的课程群。核心课程包括:
- 智能制造技术:涵盖ERP/MES系统、云计算与云制造等数字化管理工具
- 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融合PLC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等自动化控制模块
- 智能工厂规划与设计:整合CAPP/PMD系统、智能车间仿真等前沿技术通过智能制造综合工程训练等实践环节,学生可系统掌握从产品设计到工厂运营的全链条技能。
二、师资力量彰显产教融合特色
学院师资队伍具有博士占比80%的学历优势,其中包含: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 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人
- 巴渝学者青年学者3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50%以上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同时聘请20余名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团队近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超5000万元,为教学提供真实项目案例支撑。
三、培养模式突出实践创新能力
专业采用"理论+项目+竞赛"三维培养路径:
- 实验室建设:配备智能产线实验室、数字孪生系统等价值3400万元设备
- 企业协同:与400余家智能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培养
- 竞赛体系:依托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国家级赛事提升工程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机器视觉检测、智能装备集成等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近五年毕业生在汽车电子、工业机器人等行业的技术岗位就业率达95%以上。
四、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专业开设机器人工程(国际班)项目,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实施"2+2"联合培养。前两年学习ROS系统应用、智能控制系统仿真等基础课程,后两年赴俄深造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工业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该项目毕业生可获得双学位,在跨境技术协作和国际标准认证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