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为培养理念,构建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聚焦工业设计与文创领域,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深度融合,培养能够胜任产品创新、视觉传达及环境设计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依托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资源,形成“博雅教育+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模式,注重学生设计思维、技术应用与跨学科整合能力的提升。
培养目标紧扣市场需求,强调设计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塑造。学生需掌握工业造型设计、模具开发、材料工艺等核心知识,并能运用CAD/CAM/CAE技术完成产品全流程开发。同时,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团队协作意识,在素质结构中融入传统文化素养与现代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兼具美学修养与工程思维的设计人才。
课程体系以产品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工艺学为三大主干学科,构建模块化教学框架:
- 基础理论课程:工业设计史、设计心理学、中外工艺美术史等夯实人文与理论基础;
- 专业技能课程:产品效果图表现技法、数字化产品设计软件、模型制作与工艺等强化技术应用;
- 实践创新课程:产品开发设计、互动媒体设计、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实践)等项目驱动教学。核心课程如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和工业设计史论贯穿四年学习,形成从概念到落地的完整知识链。
实践教学通过文化创意创作坊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该平台以“师徒制”培养模式运行,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如马拉松文创设计、校园品牌视觉系统开发等。例如,2025年德文厦门工学院马拉松的奖牌、吉祥物“厦小龙”及跑者服装设计均由师生团队完成,将校园文化符号与商业需求结合。实践环节还包括模具设计、模型制作、产品报告书撰写等,形成“策划-设计-生产-展示”全流程训练体系。
专业的特色优势体现在跨学科资源整合与赛事驱动创新。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提供智能制造、材料科学等技术支持,学生可参与新能源材料实验或工业机器人集成项目。同时,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国际设计奖31项、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通过“互联网+”“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师资团队中,应志远等教师兼具企业经验与学术背景,带领学生完成校园卡设计、弘本书店改造等实际案例。
就业前景覆盖制造业、互联网、教育科研等多领域。毕业生可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研究、文创产品开发,或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专业通过小自考本科项目拓宽升学路径,支持学生攻读工业设计工程、机械工程等硕士方向。据培养方案统计,超70%的毕业生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设计机构或科技企业实现高质量就业,部分优秀学生创立“山海物语”等文创品牌,展现专业培养的市场适应性。
这一育人体系通过理论奠基、实践赋能与创新引领,使厦门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成为区域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贯通课堂与产业的教学模式,为设计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