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了“印刷包装特色鲜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办学优势。该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及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构建了涵盖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加工及印刷包装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45%进入印刷包装龙头企业,10%考取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研究生。专业立足“绿色印刷”国家战略,通过科教融合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形成“材料+工艺+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学科优势与培养定位
专业以印刷包装材料为核心方向,打造三大核心竞争力:
- 学科交叉性:融合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印刷包装工艺,建立“材料性能-成型工艺-终端应用”知识体系
- 师资优势显著:教师团队中教授占比42%,拥有北京市长城学者等称号专家5人,博士比例88%
- 平台资源雄厚:配备价值3356万元的印刷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建有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
培养目标聚焦四维能力模型:
- 材料研发能力:掌握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基础理论
- 工艺设计能力:精通材料成型加工技术与印刷适性测试方法
- 工程实践能力:运用绿色印刷包装材料开发经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 行业适应能力:熟悉数字印刷材料与环保油墨等前沿技术领域
课程体系与技能进阶
构建“三阶递进”课程架构:
- 学科基础层:
- 有机化学建立分子结构认知,物理化学解析热力学规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引入国际材料标准体系
- 专业核心层:
- 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涵盖注塑、挤出等六大工艺
- 印刷与包装材料学研究纸张涂层与油墨附着力机理
- 聚合物表征与测试(双语)掌握DSC、FTIR等仪器操作
- 创新实践层:
-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年均产出15+项技术成果
- 环保型印刷材料开发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教学模式突出双轨并行:
-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模拟材料热降解过程
- 在雅昌文化集团等企业完成6个月生产实习
- 开发生物降解包装膜等校企合作课题20+项
实践资源与科研支撑
形成“四位一体”实践体系:
- 校内实验室集群:包含高分子合成实验室、印刷适性检测中心等12个功能模块
- 校企联合培养:与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共建人才基地,实施双导师制
- 科研项目转化: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30+项,发表SCI论文180+篇
- 国际交流平台: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开发智能包装材料课程模块
标志性科研成果包括:
- 开发纳米纤维素增强包装材料突破传统塑料强度极限
- 建立印刷电子材料数据库收录5000+种功能材料参数
- 参与制定ISO/TC130国际印刷标准3项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就业格局:
- 材料研发:40%任职于裕同科技等头部企业,起薪中位数6500元/月
- 工艺工程:25%进入印刷包装厂担任技术主管
- 质量检测:15%供职于SGS检测机构等第三方服务平台
- 学术深造:10%考取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研究生
典型职业发展路径:
- 材料研发总监:5年内主导可降解包装材料量产项目
- 印刷工艺专家:优化数字印刷纳米油墨配方降本30%
- 检测实验室主任:建立印刷材料环保认证体系获行业推广
培养挑战与报考建议
专业存在双重特性:
- 技术迭代快速:需持续跟进3D打印材料与智能包装领域发展
- 学科交叉性强:高分子物理等核心课程挂科率8%-10%,建议日均投入2小时实验训练
报考策略建议:
- 高考选考科目需包含化学,数学单科建议105+
- 提前掌握基础有机化学与材料力学常识
- 重点关注环保材料开发与印刷适性研究课程模块
- 建议参与大学生材料设计大赛积累科研经验。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