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工程系自2010年创办以来,始终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培养方向,围绕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综合技术两大特色领域展开教学。该专业不仅是吉林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还入选了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在全国校友会2025年专业排名中位列机械工程应用型专业第22名。其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构建了“面向工程、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导向教学模式,为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领域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一模式,六结合,一强化”的特色培养方案。“3+1”人才培养模式将三年理论学习与一年企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研究能力的双重提升。通过“六结合”原则——例如“实习与职业证书相结合”“创新与工程相结合”——学生不仅能掌握机械设计、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核心技术,还能在职业技能大赛、企业真实项目中积累经验。毕业生可在汽车制造、装备研发、医药化工等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系统控制或生产管理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覆盖3D打印应用工程师、NX CAD工程师等领域。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的构建体现了鲜明的数字化特征。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图学、机械数字化设计CAD、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等,分阶段开设有限元分析、模具加工编程等进阶模块。教学中特别强化机械数字化设计制造软件的应用,例如SolidWorks、UG等工业级工具,确保学生掌握从零件设计到系统仿真的全流程技能。校内实践基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配备先进数控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并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的实训环境。
师资力量方面,该专业形成了“双师型”教师与行业专家协同的多元团队。现有教师3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70%,85%的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系主任母德强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拥有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及海外科研经历,主导的燃料电池相关研究为专业注入了跨学科视野。兼职教师来自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进一步提升了教学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这种师资配置有效支撑了“校企合作”模式,例如与敏实集团、中车轨道等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使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就业前景与行业认可度来看,机械工程专业连续五年实现98%以上的就业率,合作企业涵盖汽车制造、精密仪器、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毕业生不仅可从事传统机械设计岗位,还可向智能装备开发、数字化工艺优化等新兴领域延伸。根据校友会数据,该专业在吉林省民办高校中稳居前列,其“技术应用型”培养定位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高度匹配,尤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为装备制造业输送了大量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