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2014年设立以来已成为国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标杆。该专业依托建筑学"老八校"的学科优势,构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培养链条,2025年软科专业排名位列A+层级。专业聚焦建筑遗产的修缮设计与活化利用,培养既具备建筑师专业素养、又掌握文物保护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数据显示,毕业生年均参与故宫测绘等重大项目超20项,就业方向覆盖政府文保部门、顶尖设计院所等多元领域。
学科定位与培养特色
专业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核心,形成"三维课程体系":
- 理论维度:融合建筑历史与理论、文物保护法规构建知识框架
- 技术维度:通过三维激光扫描、VR重建技术掌握数字化保护手段
- 实践维度:开展建筑遗产踏勘与古建筑测绘等特色实训。培养方案贯通价值评估→修缮设计→活化利用全流程,在大遗址保护与历史街区更新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实施"三阶递进"课程架构:
- 基础认知阶段:
-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64课时)解析保护原则与技术标准
- 营造法式(48课时)研习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 专业技能阶段:
- 《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掌握木构建筑修复技术
- 《智能监测技术》操作建筑病害诊断系统
- 综合实践阶段:
- 暑期踏勘实践横跨6省考察40余处文物古迹
- 故宫测绘项目完成三维数字建档2000㎡。课程设置融入艺术史、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形成文理工融合的教学特色。
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
构建"四维联动"实训机制:
- 认知实践:大二参与兵马俑保护区环境监测项目
- 项目实训:为西安古城墙设计抗震加固方案
- 竞赛培育:获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全球决赛资格
- 毕业设计:80%选题对接国家文物局重点工程。建有数字营造实验室,配备价值2000万元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
- 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含国家注册规划师8人
- 刘克成教授团队研发的大遗址VR保护系统应用于兵马俑数字化保护
- 薛建阳教授团队将人工智能引入古建筑预防性保护。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5项。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形成多元化就业网络:
- 政府机构:35%任职文物局、住建局技术岗位
- 设计院所:40%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古建所
- 科研机构:15%保送清华大学等高校深造
- 文博单位:10%担任博物馆文物保护专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数字化保护能力评价优秀率92%。
该专业通过"技艺传承+科技创新"双轨培养,在建筑遗产活化利用与智能监测技术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建议增设《元宇宙空间保护》等前沿课程,深化与敦煌研究院合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输送兼具人文底蕴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