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学院作为滇西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和五环协同育人为核心,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本土资源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特色模式。通过挖掘滇西抗战精神、杨善洲精神等红色文化基因,该校构建了覆盖课程教学、专项实践、社会服务的全链条育人网络,并在师资建设、课程改革、评价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为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注入思想动能。
课程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是保山学院思政教育的首要特征。该校将课程实践细分为课内案例分析、主题辩论与课外公益调查、基地走访两大模块,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通过情景剧表演再现杨善洲事迹,强化理论认知与情感共鸣。专项实践则以善洲林场、滇西抗战纪念馆等16个教学基地为载体,实施“考察前资料研读—考察中主题学习—考察后心得撰写”三阶段流程,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暑期社会实践更形成“选题立项—调研服务—总结反馈”标准化流程,近三年累计开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主题调研项目120余项。
在教学体系优化方面,保山学院运用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指导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提出五环同心协同育人机制,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环,联动课程思政、特色思政、实践思政、网络思政,形成覆盖“德智体美劳”的全景场域。例如在“五彩思政”品牌建设中,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教育等模块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等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学、管理学教学。这种结构性优化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边界,使教学要素形成“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的闭环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的提质增效为体系创新提供保障。学校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74.4%,思政课教师师生比严格控制在1:350以内,近两年教师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奖项5项。通过“双思大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等机制,推动教师从“教研型”向“思教研型”转型,例如音乐学院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艺术类课程,开发的《边疆幸福党支部》党建案例成为省级示范项目。
本土特色资源的系统开发彰显了保山学院思政教育的在地性优势。依托杨善洲干部学院、司莫拉乡村振兴基地等实践平台,构建起“理论课堂+实景课堂+云端课堂”三维教学空间。2022年推出的“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通过VR党建教室重现松山战役场景,实现历史情境的沉浸式教学,相关成果被《光明日报》专题报道。同时,高黎贡山研究院的设立将生态保护纳入思政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与国家公园创建等社会实践,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象化。
这种系统化创新带来显著育人成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3.2分(满分5分),近三年在省级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赛中获奖12项,开发的《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等调研报告被地方政府采纳应用。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8门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形成可复制的边疆高校思政教育范式。这些数据印证了该校“守好边疆、建好家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