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1980年创立以来,始终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计算机教育的前沿。作为广西最早开设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其发展历程见证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与学科实力的积累。该专业不仅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还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并在2023年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级,软科排名全国第66位,ESI学科进入全球前1%。依托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人工智能学院)的深厚积淀,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理念,培养兼具计算思维与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就业竞争力。
学科实力与培养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了覆盖本硕的完整培养体系。本科阶段以工学学士学位为出口,硕士点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1996年获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设立),学科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及应用、图像处理与智能系统等。课程体系注重软硬件协同,核心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夯实理论基础,同时设置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等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方案围绕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四个方向,通过“六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实践/科教协同)递进提升学生的系统构建能力。
实践创新与学科竞赛
专业以科研反哺教学、竞赛驱动学习的模式形成显著特色。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等平台,学生可参与EDA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实验室等30余个实验室的实践项目。近三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85项,包括蓝桥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ACM-ICPC亚洲区域赛银牌等高含金量奖项。校企合作方面,与6家知名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毕业生在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百强企业就业比例超25%,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级项目开发,实现从课堂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师资队伍中包括国家杰青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西教学名师2人,正高级职称占比45%。科研团队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领域,近三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4项,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教师发表的SCI/EI论文年均60篇以上,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8篇,获发明专利37项,形成“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
就业前景与社会认可
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超90%,公务员与读研深造率达30%,部分进入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就业领域涵盖科研机构、教育单位、信息技术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岗位涉及系统开发、项目管理、技术支持等方向。校友反馈显示,专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具有较高声誉,毕业生五年内多成长为团队核心成员或负责人。学生满意度调查中,综合评分4.2分,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获积极评价,就业满意度3.4分反映行业竞争压力与职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与国际化视野的多维布局,广西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广西乃至全国计算机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