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在智慧农业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生产管理全链条的数字化体系。从240亩的杂粮科技展示园到黄河沿岸的生态治理,从精准灌溉系统到数字孪生平台,该校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更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产业服务方面形成示范效应。
在核心技术层面,该校打造了四大智慧农业支撑系统:
- 田间环境实时采集系统通过GPS定位和无线传感网络,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状态,日均采集数据超万条;
-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采用地埋式多节自动伸缩喷灌设备,结合云端算法实现水肥精准调控,节水效率提升30%以上;
- 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作为"智慧核心",可存储分析680万条生产数据,支持远程设备操控与农事决策;
- 数字孪生系统1:1还原农田场景,集成十余种作物生长模型,实现虚拟环境与现实生产的动态交互。
典型应用场景已形成多维布局。在忻州杂粮科技展示园,智慧农业示范项目通过可视化管理系统接待3万余人次参观,为200余名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其"四化"成效——水肥精准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可视化、决策智能化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优秀案例。在汾阳气象科技小院,作物智能管理决策系统将气象数据转化为农事建议,使15万亩高粱种植规避气候风险,单产提高12%。黄河沿岸的"净滩行动"中,智能机器人配合无人机巡检,构建起生态保护的数字化防线。
校地合作模式创新了技术转化路径。与忻州市共建的杂粮数字农业装备示范基地,开发出智能播种机器人和农业装备控制平台,推动传统农机向"会思考"的智能终端转型。在神池县东湖乡,设施农业专家团队引入环境智能调控系统,重新定义旱作农业的生产边界,大棚作物生长周期缩短20%。宁武县薛家洼乡建立的矿源腐殖酸提取生产线,通过固相机械技术改良土壤,使复垦地有机质含量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
科研攻关聚焦三大战略方向:在耕地健康领域,新建的土壤健康山西省实验室集聚12名专家团队,重点突破盐碱地改良、矿区复垦等关键技术;在种质创新方面,智慧育种平台整合表型组学数据和基因组信息,加速杂粮新品种选育进程;数字乡村建设则通过"特优"工程项目,将智慧农业与农村电商、物流体系深度融合,2024年带动20个新型经营主体增收超千万元。
人才培养体系凸显产教融合特色。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智慧农业专业,学生在数字孪生实验室掌握三维建模、算法优化等前沿技能。依托遍布全省的14个科技小院,博士生团队驻点开展田间算法研究,开发的作物生长模型准确率达92%。林学院与省林草局共建危险性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运用图像识别技术构建病虫害数据库,检测效率提升5倍。
这些实践印证了校长张强的论断:数字农业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重构。山西农业大学正以智慧农业为支点,撬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随着"杂粮智慧农业示范展示"等项目的纵深推进,该校在农业数字化赛道上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持续书写着科技赋能"三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