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作为国家新工科建设项目和辽宁省优先增设的特色专业,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通过"沉浸式体验+嵌入式培养"的教学创新,构建起覆盖算法研发、系统开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育人体系。这一专业在2020年获批设立后,已形成"产教融合+国际接轨"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成为东北地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该专业聚焦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三大技术领域,培养掌握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多模态数据标注、AI系统训练等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体系设置呈现三个层级:
- 基础层:涵盖工程数学、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等学科基础课程
- 核心层:设置智能算法开发、机器视觉应用、虚拟现实系统等特色课程模块
- 实践层:通过类人机器人研发、工业生产线仿真、医疗影像诊断等真实项目驱动学习
这种"金字塔式"课程结构,确保学生从理论认知到工程实践的渐进式能力提升。
二、教学创新与科研支撑
专业采用"竞赛-科研-教学"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依托省级仿人足球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和机器视觉实验室,将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等国际赛事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师生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足球机器人系统,集成自主导航、语音识别、动态避障等15项核心技术,连续两年夺得中国赛区冠军。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具有行业前瞻性:
- 与华为共建昇腾AI开发平台,开展自然语言处理实战训练
- 联合新松机器人建立工业机器人科研生产线,模拟智能制造场景
- 引入DeepSeek大模型开发课程,探索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三、师资力量与国际合作
专业组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90%教师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包括:
- 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人2人
- 省级教学名师3人
- 企业技术总监级兼职教师12人
国际培养通道方面,与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建立"3+1+1"本硕贯通培养体系,开设智能系统架构、AI伦理与治理等硕士预科课程。2024年数据显示,28%毕业生进入QS前100高校深造,主要分布在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研究方向。
四、产业协同与就业前景
专业构建"产学研用"生态圈,与40余家科技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形成特色培养方向:
- 智慧医疗:联合东软集团开发医学影像AI辅助诊断系统
- 智能制造:与富创精密合作智能工厂数字孪生项目
- 元宇宙技术:在VR实验室开展虚拟现实交互设计
就业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在算法工程师、AI产品经理、系统架构师等岗位就业率达94%,平均起薪突破8500元,部分优秀毕业生参与华为鸿蒙系统开发、新松工业机器人算法优化等重大项目。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重构产业格局的当下,沈阳城市学院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国际标准引领、产业需求导向"的培养模式,正在为数字经济时代输送兼具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AI专业人才。其"教学-科研-产业"闭环生态的建设经验,为民办高校的新工科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样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