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生命科学学院的雄厚科研实力与交叉学科优势,构建了"生物+信息+医学"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2024年软科排名全国前10%,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50%-60%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院校深造。作为国内首批开设生物信息学专业的高校,兰州大学2019年启动招生,已与华大基因共建生物信息学实习基地,开发出应用于基因编辑的量子激光测量技术,在基因组学与药物研发领域形成显著优势。
学科实力与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贯穿"理工复合、前沿交叉"核心理念,形成三大核心优势:
- 平台支撑:依托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科研项目;
- 交叉融合:整合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三大学科,开设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跨学科课程;
- 培养体系:构建本-硕-博全链条培养路径,2023年新增萃英生物班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课程体系与能力进阶
人才培养实施三阶递进架构:
- 基础筑基阶段:前两年强化普通生物学(64学时)、生物化学(48学时)等核心课程,采用哈佛案例库开展比较教学;
- 专业深化阶段:
- 必修基因组学(32学时)、蛋白质组学(48学时)等国家级精品课程;
- 编程能力培养贯穿C语言(0.5学分)、Perl语言(0.5学分)、R语言(0.5学分)三大实践模块;
- 实践创新阶段:
- 在华大基因完成160小时基因测序实训;
- 参与研发AI药物筛选系统等12项产学研项目;
- 近三年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等30+项国家级奖项。
师资力量与科研突破
教学团队呈现"双高型"结构:
- 学术高度:专职教师博士占比90%,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年科研经费超800万元;
- 产业转化:开发的智能报关系统在长三角15个海关应用,降低通关成本28%;
- 国际协作: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建计算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引进Netflix数据挖掘案例库。
职业发展与培养成效
职业发展呈现双通道优势:
- 就业质量:35%毕业生进入华大基因(18%)、药明康德(12%)等生物科技龙头企业,生物信息分析师岗位平均月薪达1.5万元;
- 深造方向:20%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深造,40%保送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院校。
实践体系构建创新能力培养闭环:
- 校企联动:与湖南卫视合作策划科普传播项目;
- 学术产出:本科生近三年发表SCI论文15篇,获国家专利8项;
- 标准制定:参与编制基因编辑育种行业标准。
发展挑战与战略升级
面对生物大数据时代,专业建设聚焦三大突破:
- 课程迭代:新增《AI辅助药物设计》等前沿课程,重构60%传统教学内容;
- 平台拓展:筹建西北生物信息大数据中心,目标2028年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
- 国际认证:推进ABET工程教育认证,实现40%课程与麻省理工生物工程系同步。持续为"健康中国"战略培养"懂基因、精算法、善创新"的新时代生物信息领军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