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信息职业大学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体系,既包含专科层次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也涵盖本科层次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学校依托信息科技特色,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通过课程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和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下将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就业前景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专业定位与层次上,学校构建了差异化培养路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科)聚焦三年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2023年面向陕西理科专科批A段招生,学费为13200元/年,招生计划仅1人。而本科层次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工学学士)则强调高层次复合型能力,核心课程包括机器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框架和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开发,培养学生数据采集、模型构建与系统运维能力。这种分层设计既满足产业对基础技术岗位的需求,又为前沿研发领域输送人才。
课程体系突出“智能+”交叉融合,形成三大特色模块。首先,所有专业均设置人工智能公共基础核心课程,包括数据思维训练与智能素养提升。其次,专科专业引入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鸿蒙应用开发等前沿内容,本科课程则覆盖计算机视觉、区块链开发技术等深度技术领域。此外,公共基础课改革中率先对专科生开设大学物理,强化数理基础支撑。这种课程结构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行业应用的纵向贯通。
实践教学体系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构建“三级平台”联动机制。校内建设了AI智能计算开发产教融合实践基地、MindSpore深度学习实验室等25个实训中心,配备树莓派、Jetson Nano等开发工具。校外与大疆无人机、法士特集团等37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展真实项目演练。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协会、机器人协会等组织参与竞赛,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超200项,专利授权17项。这种“校内模拟+企业实战+创新竞赛”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
就业与升学方面,数据显示专科毕业生可从事智能算法推荐、机器视觉调试等技术岗位,2024届62名学生入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头部企业。本科毕业生则面向人工智能训练师、系统架构师等高端岗位,同时提供93%的专升本率通道。学校还与英国、德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拓宽学生发展路径。这种多元出口设计契合了人工智能行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从专业优势看,学校通过三大策略强化竞争力。其一,依托省级重点专业(如物联网工程技术)和校级特色专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的资源整合,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其二,建立院士工作室、智能制造大师工作室,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其三,推行“1+X证书制度”,将华为昇腾人工智能认证、工业互联网实施等职业标准融入教学。这些举措使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技术迭代,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