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戏曲表演专业自2016年创办以来,已成为湖南省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张文化名片。依托湖南花鼓戏(湘东路子)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需求,该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非遗传承人教学、订单式培养等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戏曲人才断层的问题,更让学生在技能竞赛、舞台实践中屡获佳绩。数据显示,近三年学生斩获国省级奖项1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部分学生甚至未毕业即被剧团“预定”,彰显了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双元共育”培养模式:打通课堂与舞台的壁垒
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腿功、毯功、声腔、剧目等7门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师资共融、课程共建、基地共享”的生态。例如,剧团专家承担身段、把子功等专业核心课教学,非遗传承人通过大师工作室指导实践,而学校教师则负责视唱练耳、艺术概论等理论基础课程。这种“行业标准进课堂、舞台经验入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达到剧团演员的演出水准。2020级学生廖仁静从拉丁舞零基础转型为剧团争抢的苗子,正是这一机制成效的缩影。
课程体系: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以“守正创新”为原则,形成“基础+核心+拓展”三级架构:
- 专业基础课:包括中国戏曲简史、正音训练,夯实文化底蕴;
- 专业核心课:聚焦腿毯综合训练、花鼓戏声腔,强化基本功;
- 实践拓展课:通过剧目排演、非遗工作坊,提升舞台表现力。
为适应数字化趋势,学校还开发了线上练功打卡系统,学生寒暑假通过视频连线汇报训练进度,实现“一日不练功,三日观众知”的严苛要求。此外,原创戏曲舞蹈《寻你》获得湖南省艺术节银奖,印证了传统程式与现代创编的结合潜力。
教学成果:从技能竞赛到文化传播的立体突破
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先后在“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例如,袁珍凭借《装疯吵嫁》的精彩演绎斩获省级一等奖,其团队更代表湖南征战国际赛事。与此同时,学生参与省市级演出28场,与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联合申报国家级艺术基金项目,将课堂延伸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这种“以赛促学、以演代练”的策略,既检验了教学成效,也扩大了传统戏曲的受众覆盖面。
就业生态:行业需求与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落地,专业毕业生成为地方院团的“香饽饽”。例如,首届毕业生罗晨武入职一年即成为攸县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的“台柱子”,剧团负责人直言“有多少要多少”。当前,学校正与株洲及周边10家戏曲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推行“入学即入职”的订单培养,2025届毕业生中已有超80%获得剧团预录用资格。这种“出口畅”带动“进口旺”的循环,为戏曲行业输送了兼具技艺功底与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