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山西省首批开设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的高职院校,依托计算机人工智能国家级教学团队与跨学科资源,构建了以技术实践为核心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文旅、建筑、设计等领域的数字化需求,通过“科技赋能+行业应用”的双重路径,致力于培养兼具技术开发与场景落地的复合型人才。以下从课程设置、实践资源、就业方向等维度展开分析。
在课程设计上,专业采用“基础技能+行业专精”的模块化结构。技术类课程包括UI设计、Unit 3D、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重点强化三维建模、交互开发能力;行业融合类课程如建筑室内设计、文物修复与保护,则通过案例教学将技术嵌入文旅、文博等场景。此外,学生需完成导游资格考试类课程中的基础模块,提升跨领域知识储备,例如旅游法律法规与景区服务与管理,为智慧景区虚拟导览等应用场景奠定基础。
实践环节以校企协同为特色,构建了“校内实验室+企业项目”的双轨体系。校内依托文博艺术系的实训资源,开展虚拟展馆搭建、文物数字化复原等项目;校外则与云冈石窟、太原方特等文旅单位合作,参与景区AR导览系统开发、沉浸式体验设计等真实课题。实习阶段,学生可进入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等企业,接触国际级项目的技术标准与运营流程,强化从技术实现到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条能力。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面向三类机构:一是科技公司,从事虚拟现实内容开发与系统集成;二是文旅企业,负责智慧景区方案设计、数字营销;三是文博单位,参与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览策划。典型岗位包括VR开发工程师、沉浸式体验设计师、文化遗产数字化专员,薪资水平在山西省高职专业中位居前列。例如,参与过携程集团旅游大数据项目的学生,起薪可达6000-8000元/月,凸显技术与行业融合的竞争优势。
从培养模式来看,该专业凸显三大创新点:一是“课证融合”,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工程师认证考试内容嵌入课程,确保教学与行业标准同步;二是“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三是“动态课程库”,每年根据太原方特、途牛等合作企业的反馈更新30%实训案例,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机制,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Photoshop等工具的基础上,更能快速适应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新兴领域的技术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