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自1986年创办以来,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培养兼具地理学科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理学学科背景,融合区域经济学理论,构建了"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专业立足地方发展需求,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交叉融合,通过系统课程设置与丰富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
在培养体系方面,该专业强调地理科学思维与教师技能的双重训练。课程设置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规划三大模块,核心课程包括《地质学基础》《气象气候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特别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要求毕业生掌握计算机课件制作技术,并通过教育见习、实习、教研活动形成教学创新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也可在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等领域发展。
实践教学是专业的突出特色。学院建有地质地貌实验室、天文气象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先进平台,并设立尧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画眉谷生态观测点等三个校外实践基地。以2022级学生为例,其野外实习涵盖:
- 河流水文参数测量(流速、流量、水位)
- 植被垂直分布样方调查
- 土壤剖面挖掘与分层采样
- 溶洞地貌实地考察
- 温泉地质特征分析这种"理论-实践-反思"的循环训练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10人、硕士研究生9人,并聘请刘嘉麒院士担任客座教授。教师团队中包括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省级教学标兵2人,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0余项,形成以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特色的研究方向。例如于长立教授在区域地理环境规划领域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平顶山市国土空间规划项目。
从发展前景看,该专业通过校政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与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共建实践基地,参与平顶山市文旅商品研发中心项目,使学生在城乡规划、旅游开发等领域获得实战经验。近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部分学生进入郑州外国语学校等省级示范性中学任教,也有在自然资源局、环保机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作为省级一流专业,其考研升学率逐年提升,部分学生考入中国科学院、河南大学等高校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