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重点学科,自2006年开设以来,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与中兴通讯等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该专业通过课程体系革新、校企协同育人等举措,逐步成为广西及周边地区电子信息行业人才输送的重要基地。
一、“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与目标定位
该专业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培养理念,确立了“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强化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两大核心知识模块,学生需掌握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等基础理论,同时具备嵌入式系统开发、DSP应用等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经过5年职业发展,可成长为电子信息领域的资深工程师或项目管理骨干,胜任电子设备研发、通信系统维护等岗位。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层、核心层、实践层三个维度:
- 基础层:包含电路分析、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夯实学科根基;
- 核心层:聚焦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等专业核心知识;
- 实践层:通过电子工艺实习、嵌入式系统项目实战等实践环节,强化动手能力。
为提升创新能力,专业设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实践平台,学生近年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16项。同时开设职业素质课程与创新创业训练,将学科竞赛成果纳入学分折算体系,形成“以赛促学”的育人机制。
三、产教融合模式与校企协同机制
该专业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企业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建成覆盖数据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17个实验室。校企联合实施“八个共同”育人策略,包括:
- 共同制定培养标准与方案
- 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
- 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 建设实训基地与项目平台
例如,与广东恩平市合作开设“电声班”,通过校政企三方联动,将电声行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设计,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四、教学资源与区域服务成果
专业拥有3489平方米实验中心,设备总值达2387.18万元,配备智慧农业展厅、虚拟演播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依托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和广西ICT协同育人基地,专业团队围绕智慧农业技术开展科研攻关,服务贺州特色产业发展。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龙头企业。
通过“新工科”建设导向,该专业持续优化课程动态调整机制,例如增设EDA技术与应用、DSP系统综合设计等前沿课程,强化学生对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适应能力。这种“理论+实践+创新”的全链条培养模式,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